业界
东吴证券:新造船价格指数维持高位 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
东吴证券发布研报称,8月末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6.3,同比-1.6%,较年初下降1.6%,环比7月下降0.2%。头部船厂订单排至2028年后,供给约束下全球船价维持高位。8月13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发布公告,向中国重工异议股东实施其所持异议股份的现金选择权,中国重工股票自8月13日起连续停牌不再复牌,标志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看好周期上行期,南北船重组后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协同效应增强,经营质量提升。
东吴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8月末新造船指数同比-1.6%,供给约束支撑船价维持高位
根据克拉克森,2025年8月船舶行业新签订单422万载重吨,同比-77.5%,环比-57.9%,1-8月船舶行业累计新签订单6692万载重吨,同比-52.8%。新船订单虽然受基数较高、美国301调查和船舶法案影响,同比下滑,但投资总额依然庞大,高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27.2%。分船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气体运输船8月新签订单17/103/201/68万载重吨,1-8月累计新签订单1475/1551/3060/174万载重吨,同比分别-67.4%/-67.5%/+0.3%/-74.8%,集装箱船新签订单仍有支撑。
2025年8月末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6.3,同比-1.6%,较年初下降1.6%,环比7月下降0.2%。分船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气体运输船价格指数为168.7/212.5/116.4/200.7,较年初分别-2.5%/-4.7%/-1.9%/-2.5%,环比7月分别+0.0%/-0.2%/+0.3%/-0.2%。头部船厂订单排至2028年后,供给约束下全球船价维持高位。中期来看,本轮船舶周期高点已过但仍未结束:供给侧船厂扩产谨慎支持船价,需求侧船舶环保转型和寿命更新趋势确定,后续随美国船舶法案带来的悲观和观望情绪消除,订单增速有望修复。
中国造船产业链优势难以取代,市场地位稳固
截至2025年8月末,全球船厂在手订单3.97亿载重吨,同比+11.7%,维持高位,手持订单覆盖率达4.5年,船厂产能仍供不应求,其中中国船厂在手订单2.71亿载重吨,占全球份额68.3%,保持领先地位。2025年1-8月,中/日/韩船厂分别新签订单4230/460/1654万载重吨,同比分别-61.2%/-57.0%/-6.6%;中国船厂份额约63.2%,同比-13.7pct,受美国301调查和船舶法案影响有所下滑。现代造船业为资金、技术和人力密集型产业,我国的产业链完整度、原材料成本和汇率等比较优势难以超越,301调查和船舶法案对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的市场地位影响有限,市场份额有望稳定于50%以上,仍将持续受益于景气延续。
中国船舶高毛利订单持续兑现,南北船合收官增强综合实力
2025上半年中国船舶实现营收403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09%,盈利拐点已至。截止2025年6月末,公司民船在手订单2649万载重吨/2335亿元,同比+12%/17%,后续增长动能充足。2025年8月13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发布公告,向中国重工异议股东实施其所持异议股份的现金选择权,中国重工股票自8月13日起连续停牌不再复牌,标志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中国船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造船企业。看好周期上行期,南北船重组后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协同效应增强,经营质量提升。
推荐中船集团旗下船舶总装上市平台中国船舶,建议关注船舶动力系统核心标的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