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光伏行业:“反内卷”下获新生?
光伏玻璃厂计划7月开始集体减产30%以响应“反内卷”号召。
在智通财经看来,”反内卷“其实就是2015年供给侧改革的翻版,2015 年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核心是通过 “三去一降一补”优化要素配置和供给结构。其影响涉及经济、社会、产业、生态等多个层面,既有短期调整的阵痛,更有长期结构性优化的深远意义。
那么,光伏行业能否在“反内卷”的浪潮下重获新生?
国内抢装短期需求爆发,出口不温不火
从基本面来看,目前尚未看到光伏行业基本面好转。
先看需求端,国内方面,2025年5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2025年5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92.92GW,同比增长388.03%;1-5月,国内累计新增光伏装机197.85GW,同比增长149.97%。工商业项目和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了锁定政策红利,集中赶工,导致5月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抢装结束,根据历史装机数据分析,后续装机数据将回归合理,装机规模较四月五月会有大幅下滑。
出口方面,今年光伏出口整体不温不火。InfoLink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共出口约22.37GW的光伏组件,环比上升5%,今年1至5月共出口约105.65GW,对比去年同期109.76GW下降4%。根据调研显示,多数厂家优先供应国内抢装,多数组件厂家暂缓或延期海外低价订单交付,导致海外市场供货量体略为缩减。
欧洲作为光伏出口的主力,今年出口量有所下滑。根据PVInfolink的统计,2025年5月,出口欧洲市场约9.89GW的光伏组件,环比上升5%,与2024年5月的10.86GW相比下降9%。今年1至5月累计出口欧洲市场约40.81GW,同比去年44.88GW下降9%。
不过,欧洲处在降息周期,今年上半年欧洲共降息四次,降息100bp,欧洲存款利率降至2.00%。随着利率的下降,大型光伏电站的IRR将有所回升,有望带动下半年装机回暖。
亚太,中东和非洲成为光伏装机的新兴市场,并且持续发力。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发力,中国企业出海带动当地就业市场不断壮大,亚太中东和非洲的光伏装机也会随之增多。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月做出的预测,中国2025年光伏装机量将达到215-255GW,全球装机量将达到531-583GW。
光伏“反内卷”任重而道远
在光伏产业链中,对价格影响最大的便是硅料。硅料在上涨周期中,产业链公司会因为存货涨价,而拥有较高毛利率。
由于光伏行业技术逐步迭代,硅片薄片化,新技术导致转化效率提升,目前每瓦光伏对硅料的需求下降至2.1克左右。按照531GW-583GW需求计算,约需要111.5万吨-122.0万吨硅料,折合月需求约10万吨。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24年底,全球建成已投产产能324.9万吨,若从已具备投产条件的产能来看,达到339.4万吨,同比增加38.1%。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195.7万吨,同比增加21.7%,其中:电子级多晶硅产量约3.9万吨,太阳能级块状硅约为163.2万吨、颗粒硅约为28.6万吨,在全球多晶硅总产量中的占比分别为2.0%、83.4%和14.6%。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统计,2025年5月,我国多晶硅产量为10.16万吨,环比上涨2.52%。目前硅料产能接近需求上限。而且坊间传闻硅料库存有20万吨,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库存很难消化,所以硅料价格易跌难涨。
只有库存消化完毕,且需求进一步放量,而且产能不增长的情况下,硅料价格才会反转。根据PVInfolink的统计,截至2025年6月25日,国内多晶硅致密料均价为35元/公斤,较5月底底下滑1元/公斤。考虑到多晶硅价格持续跌破现金成本对企业造成持续失血,供给端压缩将持续进行,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有限,但在高库存和需求预期偏弱背景下亦难以走强。
从产能利用率角度来分析,目前硅料的产能利用率仅40%,而且多数产能为2022年以后新增产能,硅料技术迭代慢,落后产能较少,很多产能甚至还没启动就要淘汰。因此在硅料层面上,自然出清难度较大,“反内卷”需要有强大的外部推动力。
再看硅片,组件环节,根据光伏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企业的硅片产能达1348.8GW,光伏组件产能达1156.5GW,均远远超过需求量。
相较于硅料来说,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技术迭代更快,虽然很多产能也是近两年新增产能,但是倘若限制新产能的扩产速度,随着新技术的迭代,即便近两年的新技术也会很快变成“落后”产能,因此也更容易“反内卷”。并且,硅料价格越贵,新技术带动的组件价格差异就更明显,老产能出清就更快。
总结下来,光伏行业“反内卷”难度主要在硅料层面实现强制控产,虽然难度较大,但是短期可以见到成效。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反内卷”相对简单,只要实施产能扩张限制,便可以在未来几年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实现“反内卷”,但是时间相对较长。
近期,硅料层面“反内卷”初见成效,据SMM,近期头部多晶硅厂对部分订单致密/复投料报价上调至37元/千克,光伏“反内卷”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