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特艾弗网络科技

业界

国家发改委:未来1-2年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时间:2025-08-29 15:24 浏览: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表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这一阶段,强调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霍福鹏还表示,“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人工智能还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推动新产品、新形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表示,“人工智能+”工作涉及领域宽、参与主体多、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做好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我是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先生、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先生。我先通报近期我委推动出台的三项政策举措,之后再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第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印发

  人工智能涉及方方面面,

  感谢您的提问。相信大家也“人工智能+”与此前大家熟知的“互联网+”,在表达风格上比较相似。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国家启动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技术向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消费变革和民生改善。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和创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都是通用性技术,两者在应用方面都具有模式新、迭代快、对传统业态改造能力强的特点。“互联网+”突出的是“连接”,通过网络连接传递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组织形态演化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变革。无论从技术进步还是从发展要求来看,当前实施“人工智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迭代,人工智能已展现出较强的通识能力,已经从只能面向特定场景、完成特定任务,进化为可“举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务,技术通用性显著增强,基本具备向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的条件。因此,在现阶段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谢谢!

  我们看到,7月份投资、消费数据都出现一定波动,下半年,在扩大内需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否会有新的政策举措?

  7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但应该看到,我国消费扩大、投资结构优化的总体态势并没有变。消费方面,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服务市场销售总体稳定,我们将商品和服务零售合并测算,1—7月增长5%左右,整体保持稳中有升。投资方面,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在4%—5%左右,实物工作量并不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高端行业投资分别增长33.9%、16%、32.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更应该看到,我国内需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实物消费国,但人均实物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加剧、投资收益下降等风险挑战。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做强内循环、优化外循环、搞好双循环。一是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在提升能力方面,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在扩大优质供给方面,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做好政策接续,加快首发经济、数字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出台和实施,分类施策促进文旅、赛事、露营等服务消费。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打造放心服务消费品牌,支持各地方打造亲子化、适老化消费场景。二是大力挖掘潜在增长点,拓展投资增量。政府投资方面,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发展所需、地方所能、群众所盼的重点项目,特别是对民生领域项目,研究进一步加大中央投资支持力度,减轻地方出资压力。民间投资方面,抓紧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举措,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对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重大项目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三是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制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动方案。强化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典型案例通报,持续推进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出台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查处低于成本倾销、夸大和虚假宣传行为,加快治理部分领域无序竞争、市场失序等问题。

  

  感谢您的提问!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强调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

  请问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具体将如何推动落实?

  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对于减轻家庭育幼负担、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仍面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支持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与人民群众“幼有所托”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城市在满足家庭托育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托育资源更加贴近群众所需,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问题导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为确保“人工智能+”行动稳步有序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行动目标进行了深入论证。实施“人工智能+”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演进中,各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点也不相同,需要充分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业务复杂度以及行业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为此,文件提出了3个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这一阶段,强调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这一阶段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实现更全面系统的融合应用,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到智能软硬件带来的服务,让人工智能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通用引擎。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标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总的看,通过设定3个阶段性目标,有利于让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不确定性与发展确定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谢谢!

  七八月间不少地方都发生了洪涝灾害,青海、甘肃、内蒙等传统干旱地区都出现暴雨天气。有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暖湿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此是否有相应的应对举措?

  正如您提到的,今年入汛以来,北京、甘肃、内蒙古等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抓好落实,迅速响应,全力支持有关地方做好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开展了3项工作。一是及时调配抢险救灾物资。根据灾害预警,抢抓时间窗口,紧急向受灾地区调运防洪抢险物资;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调运救灾物资,支持做好救灾救助和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二是紧急安排应急恢复资金。今年以来,先后13次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1.4亿元,重点支持灾区受损道路桥梁、水利堤防、学校医院等灾后应急恢复建设,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三是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价格监测,组织加大货源调运力度,加强市场巡查和价格监督检查,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秩序稳定。四是全力做好煤电油气运应急保障。协调地方和电网企业预置抢修资源,组织做好汛期电煤等重点能源物资运输保障,保障受灾地区和全国能源供应平稳。针对您在问题中提到的,近年来我国极端强降雨频发,特别是北方地区极端天气增多的态势,我们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聚焦关键环节、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主要介绍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制定实施

  感谢您的提问!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正如您提到的,招投标领域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了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损害了公共利益。去年以来,针对交易壁垒难以破除、交易程序不够便利、乱象隐性变异、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认真抓好

  “人工智能+”行动与人民生活:文件提出的重点应用领域,有哪些与老百姓日常工作生活直接相关?预期能带来哪些改变?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当前,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文件提出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其中多项举措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更”。第一,工作方式更为智能。一方面,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减轻劳动者负担,降低安全风险。比如,在矿山开采、高空作业等劳动力紧缺或高危领域,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工人们可靠的“搭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培训,可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适应新业态,激发就业活力与创新动力。此外,通过就业风险评估,还能研判化解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领域集中。第二,教育学习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比如,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开发智能学伴、智能教师应用等情景化、定制化的教育产品,可以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又比如,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或者农村学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同步学习优质课程,促进教育公平。除了学生之外,社会大众也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形成全民学习、全民应用的良好氛围。第三,生活品质更加美好。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智能陪伴、助残设备、智慧养老等应用也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文化产业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将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进一步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第四,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人工智能还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推动新产品、新形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不断推进,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不仅让工作更智能、学习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消费更丰富,也让“智能”成为每个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让科技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谢谢!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近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的部分地震受灾群众住进了新家。我们很想了解灾区恢复重建进展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重建的过程中为灾民提供了哪些保障?

  感谢您对定日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关心。地震发生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抓紧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有关工作。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有关情况。第一,集中资源、抢抓工期,力争让灾民早日安居。定日县海拔高、入冬早、霜冻期长、有效施工期短,住房重建涉及2.1万户11万余人,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我委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支持灾区居民住房重建、9.4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恢复重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