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家发改委:预计今年社会事业投资规模比“十三五”末提高30%以上
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政策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指出,按照有关部署,将加大重大民生政策的跨部门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表示,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适当提高。为确保这些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同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周建设: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中办、国办
现在,我们先请肖渭明先生作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 肖渭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明确要求“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
新时代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7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2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0%以下。
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民生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安排,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进一步完善更加均衡、普惠的民生政策,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民生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便利性和可及性,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家庭成员、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共享更加包容、可及的民生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并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一是围绕更好兜牢民生底线、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二是围绕全体人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人群更加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四是围绕民生政策直抵基层,提供更多贴近群众、温暖民心的社会服务,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
我就介绍这么多。下面,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们回答各位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谢谢肖渭明先生的介绍。现在请各位
二是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发挥综合部门
三是
婴幼儿照护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请问,在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哪些考虑和安排?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庄宁:
感谢您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完善“三个体系”来实现“托得起”、“放心托”和“托得好”。
第一方面,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降低家庭养育成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将发展托育服务作为本地民生实事项目,1315个县已经出台了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发放消费券等措施来降低托育服务价格,让婴幼儿家庭“托得起”。
其次,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托育机构设置管理、保育照护、伤害预防、消防安全、营养喂养等标准,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订单签约服务,向托育机构提供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托育服务发展,让婴幼儿家庭“放心托”。
第三方面,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发挥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指导并支持各地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公办托育服务设施,带动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服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用于激励引导一批典型地市发挥引领示范、带动辐射等作用,提升托育服务整体水平,让婴幼儿家庭“托得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托育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三个方面着手,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在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方面,总结地方经验做法,
此次出台的
谢谢您的提问。
“准”就是民生建设的方向和政策的着力点找得比较准。民生建设涉及面广,事项比较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就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堵点卡点痛点问题,提出明确目标和务实举措。比如,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问题,
“新”就是推出更多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新举措。比如,为了让基本养老保险惠及城乡居民,提高保障水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 翟燕立:
感谢您的提问。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制度可及性,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大家知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两个特征就决定了社会保障要进一步发挥作用,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
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着力推动将更多人纳入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深化改革,实现了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全方位拓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
在完善各类人群参保政策方面,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制定更适合新就业方式和收入特点的参保政策。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参保缴费方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通过完善费率等政策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在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方面,持续关注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和代缴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应保尽保。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比对,加快建成参保资源库,开展精准扩面,定位不同群体,分类施策。丰富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探索依托各类媒体平台,提高政策宣传精准度和触达率,增加信息透明度,真正让群众对社保看得懂、算得清。
在提升经办服务可及性方面,持续优化社保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及方式。在提高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负责人 张伟:
谢谢您的提问。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强化政策供给,确保兜住底。加快推进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将存在现实困难的对象、以及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对象均纳入监测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救助帮扶。积极推进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扩围增效,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医疗等专项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研究编制“十五五”相关规划,加快构建城乡
其次,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突出精准救助,做到兜准底。研究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推进核对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比对,完善“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指导地方规范落实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精准对接救助供给和需求。深入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救助需求。
再次,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发挥体制优势,更好兜牢底。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配合,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之间的衔接,有效
我就简要回答这些。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们当前全国各学段教育学龄人口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一些新变化,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请问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郭鹏:
感谢这位
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
在高等教育领域,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下一步,将着力从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一是“改善条件”,
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持续努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期盼。
民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请问,2025年财政部在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 葛志昊:
感谢您的提问。民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也一直都是财政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2025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卫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较高增幅,着力推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支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见习补贴提前发放等政策,支持企业纾解困难、稳定岗位。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并将实施范围扩大至社会组织,支持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加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放宽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支持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支持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适当提高。为确保这些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同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
三是支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达到每人每年99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投入力度,支持各地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四是支持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809.45亿元,进一步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推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地方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形势,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支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五是支持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中央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支持各地及时发放救助金,落实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政策。配合相关部门指导地方丰富救助方式,进一步提升救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此外,在“一老一小”服务方面,财政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老育幼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促进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确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一老一小”方面的服务需求。谢谢!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大家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所以想请问,下一步,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基本公共服务是事关人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服务,保障全体人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十四五”期间,国家制定实施了公共服务规划,出台并动态更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我们认为,今后十年是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攻坚期、关键期。我们将紧扣“均等化”三个字,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在完善制度上发力。主要围绕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怎样才算均等,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具体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要完善服务项目清单。
第二,在均衡资源上深化。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投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硬件设施差距不断缩小。但设施均衡只是资源均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三,落实常住地主体责任。我们国家有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截至去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超过1.3亿人,在常住地享有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是这些农民工的最大期盼。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现行标准规定的81项服务项目中,这81项我给大家简要通报下,幼有所育10项、学有所教9项、劳有所得12项、病有所医16项、老有所养4项、住有所居3项、弱有所扶14项,等等,这81项目前已经有62项实现了常住地提供,剩余的就是下一步要攻坚的。各地还结合实际做了不少积极探索,比如浙江省通过社保、居住年限积分对紧缺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梯度供应。上海市完善多元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努力为一线务工人员、青年人和新市民解决住有所居问题。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为重点,推动“一城一策”制定实施办法,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就近能“看上病”“看好病”是广大老百姓的期盼。请问采取了哪些举措来保障老百姓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提升医疗服务?
感谢您的关注和提问。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综合施策,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首先,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也就是平常提到的“双中心”建设。目前已经设立13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支持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序带动全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其次,抓好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在全国81个试点城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上下共享。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达到3656.7万,较2023年增长了20.6%,其中上转人次1511.1万、下降3.1%,下转人次2145.6万、增长45.7%。
再就是,加强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2188个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全面覆盖。2024年,县域影像、心电、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以及中心药房累计提供服务接近1.9亿次,更多群众享受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的便利。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
第一方面是围绕“大病不出省”,我们持续优化“双中心”的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落实十大功能定位,进一步缓解群众跨区域、跨省份的就医难题。
第二方面是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2025年,将持续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由三级综合性医院牵头,建立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实行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协同下沉,推进市县服务能力提升。同时,推进90%以上的县域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医疗服务模式。
第三方面是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坚持“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细化实化中央部署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并抓好贯彻落实。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以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力求取得更大实效。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基层儿科、中医、口腔等服务能力,重点提升一批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诊疗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