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特艾弗网络科技

要闻

从PD-1跟随到多款ADC领先,乐普生物-B迎价值重估?

时间:2025-05-09 13:06 浏览:

  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秀,乐普生物-B以PD-1为资本市场所熟知,也因上市初期仅PD-1进展最快,因此自上市以来,乐普生物股价表现并不如意。据wind显示,乐普生物当前股价较2022年上市初期仍处于腰斩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乐普生物股价重新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年初至今股价累计涨幅近78%,在香港生物科技板块中处于领先位置。

  那么乐普生物重新获得资本关注的点是什么呢?其股价后续是否还值得期待?

  据智通财经了解,乐普生物成立于2018年,成立后通过“并购+引进”,收购泰州翰中及泰州奥科、上海美雅珂, 分别获得PD-1抗体、ADC药物等核心管线,又从CG Oncology引进了溶瘤病毒后形成3大产品管线年成功登陆港交所。

  乐普生物的研发布思路主要为通过并购获得PD-1切入肿瘤治疗领域,搭建完备的临床和商业化平台;再以PD-1药物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引进ADC和PD-1联用产生更优的临床效果;然后前瞻性布局TCE和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领域向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乐普生物在研管线形成以ADC为主,肿瘤免疫疗法为辅的局面,其中PD-1已获批上市。

  得益于PD-1的商业化,2024年乐普生物实现营业收入3.6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21%。其中普特利单抗销售收入达3.00亿元,较2023年销售额的1.01亿元增长约3倍;BD收入0.22亿元,来自CMG901里程碑付款;CDMO服务收入0.46亿元。

  虽然乐普生物收入增长明显,但年内仍亏损4.24亿元,且货币资金余额基本上与2023年持平,为4.01亿元。

  目前乐普生物的在研管线单克隆抗体、可裂解肽键VC-PABC连接子和微管抑制剂MMAE组合而成。单药治疗复发性/转移性鼻咽癌已递交NDA,并被CDE纳入优先评审,同时该适应症已获FDA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头颈鳞癌III期临床也在积极入组中。

  EGFR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过度表达,与肿瘤生长和分级的关键过程有关,已成为抗肿瘤治疗药物的活跃靶点。上市的抗EGFR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EGFR的单克隆抗体。为克服对EGFR-TKI的获得性耐药及EGFR靶向单抗的有限疗效,多种EGFR靶向ADC和双抗药物研发变得火热,并展现出更好的临床效果。

  目前,全球唯一获批的EGFR ADC药物是Rakuten Medical研发的Cetuximab saratolacan,用于治疗头颈癌。该疗法复杂且耗时:首先每天一次在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行Akalux静脉注射给药;在静脉注射结束之后,通过专利研究激光器及光纤产生激光束照射病灶20至28小时。

  研发进展紧随其后的是乐普生物的MRG003以及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靶ADC BLB01D1,目前均处于Ⅲ期临床中,前者用于治疗鼻咽癌和头颈鳞癌,后者用于治疗NPC、NSCLC等。除此之外,信达生物、阿斯利康、石药集团、复宏汉霖均有在研EGFR ADC药物,其中双抗ADC占据半壁江山。

  乐普生物的MRG003适应症包括HNSCC、NPC等。在针对复发或转移性NPC的Ⅱa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总体ORR为47.4%、DCR为79.0%。值得一提的是,对于NPC,二线和三线的免疫治疗的ORR一般在20-30%左右,因此MRG003的疗效数据相比较表现得更好。安全性方面,在两个剂量组中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没有发生治疗相关的[*][*]案例。相比西妥昔单抗经常报告输液反应,需要在治疗前预先使用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来预防的弊端,MRG003 很少报告输注反应。

  在HNSCC治疗的临床中,67例接受免疫治疗和铂类化疗后失败的HNSCC患者,结果显示,所有EGFR阳性患者的ORR为30.6%。在2.3 mg/kg剂量组中,先前铂类和PD-1/L1 抑制剂失败的2/3线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43%和86%,mPFS和mOS分别为4.2个月 和11.3个月,并且该研究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从2024年CSCO复发转移NPC治疗指南可以看出:晚期NPC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GP+PD-1已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我国是NPC高发的地区,现有药物依旧不能满足复发/转移NPC的临床需要,尤其是二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可用药物更少。

  而乐普生物的MRG003在治疗复发/转移 NPC患者时,不仅提高了疗效,还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也因此MRG003已获得CDE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证、孤儿药认定和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除了MRG003以外,乐普生物的ADC药物中,后续的看点包括MRG002以及MRG004A。其中MRG002已完成治疗HER2高表达乳腺癌合并肝转移II期关键临床,III期确证性临床入组中。MRG004A积极探索胰腺癌适应症,I期临床数据优异。

  单药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DC对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敏感,将免疫治疗与ADC相结合是目前临床实践的趋势。ADC 和IO两种药物从作用机制上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同时不存在相互叠加的不良反应。根据Hanson Wade 数据库显示:2022年启动的ADC临床研究达到244项,联合用药126项超过一半,其中ADC与IO的联合用药达到58项,占ADC联合用药的一半左右。

  乐普生物的免疫疗法中,普特利单抗已上市,加上公司有多款在研的ADC药物,因此联合疗法也成了乐普生物积极布局的方向。

  就联合疗法而言,乐普生物的MRG003+普特利单抗治疗鼻咽癌II期数据积极,ORR 为 66.7%,DCR 93.3%。MRG002+普特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II期临床已完成,初步疗效数据良好,截至2024年4月,1.8 mg/kg 剂量组 ORR 70%,DCR 90.0%。

  也就是说,在ADC领域,乐普生物还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其在研管线的数据读出。

  早研管线临床前数据积极,多项目即将进入临床

  ADC药物之外,乐普生物管线中还有一款具有FIC潜力管线的全球开发已进展至Ⅲ期阶段,该款药物由美国CG Oncology开发。乐普生物2019年引进CG0070在中国区的开发、制造及商业化权利,并于2022年11月IND获批,目前入组已完成。

  溶瘤病毒单药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放疗、化疗药物、靶向疗法、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疗法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效应,尤其是与PD-1联合用药效应更强。

  免疫疗法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在免疫细胞浸润有限的肿瘤中通常效果较差,而溶瘤病毒可促进免疫细胞募集到肿瘤微环境中,逆转ICI的耐药性。因此溶瘤病毒和PD-1联用会产生更强的疗效。

  CG0070单药治疗高危、卡介苗不响应非肌肉侵袭性膀胱癌的 Ⅲ期临床试验BOND 003最新数据发布:CG0070膀胱灌注疗法75.2%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9名患者维持完全缓解超过12个月。在CG0070 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BCG无应答NMIBC患者的Ⅱ期联合试验中,患者CR率可达83%,联合用药的疗效进一步提升。

  横向对比其他临床试验,CG0070单药治疗的有效性优于已获批的帕博利珠单抗、新型IL-15 超级激动剂复合物Anktiva和基因疗法Adstiladrin。安全性方面,CG0070也是唯一没有3级及以上副作用的创新疗法。

  基于优异的疗效与安全性,2023年12月,FDA同时授予CG0070在治疗高危、卡介苗无应答NMIBC适应症上突破性疗法认证和快速通道资格的认证。

  日前,CG Oncology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年会上公布了溶瘤病毒疗CG0070单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三期临床BOND-3的最新数据。此次更新的是三期临床BOND-3的数据,包括Cohort C患者)和Cohort P。

  Cohort C入组的多为经过多线%的患者接受过化疗。主要终点任何时间CR率为75.5%,12个月CR率为50.7%,24个月CR率为42.3%。24个月时,97.3%的患者没有进展到MIBC,响应患者中91.3%的患者避免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Cohort P同样表现出有潜力的疗效信号,3个月、6个月、9个月的RFS率均为90.5%。

  于此同时,CG0070的安全性表现十分出色,没有3级及以上副作用,没有停药事件。CG0070获得了NMIBC疾病历史最佳疗效数据,同时也获得了最好的安全性数据,奠定了NMIBC基石疗法的地位。

  除了单药之外,CG Oncology同时也在推进CG0070的联合疗法,包括与PD-1抗体联用治疗卡介苗不响应的NMIBC患者,初步数据表明可以进一步提升疗效,以及与化疗联用治疗使用过卡介苗的NMIBC患者。

  此外,乐普生物正通过新一代TCE平台拓展早期研发边界。基于TOPAbody技术开发的CTM012预计2025年4月进行中美IND申报;而靶向消化道癌的MRG007临床前数据积极,其大中华区以外权益已授权给ArriVent公司,该交易的一次性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为 4700 万美元,同时公司有权收取最高达11.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这些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综合来看,乐普生物本轮股价之所以有大的涨幅,主要源于其核心几款ADC药物有进展,资本市场亦对其数据读出有所期待。不过需要一提的是,尽管乐普生物在ADC、溶瘤病毒疗法均有布局,但其管线基本上为对外引进或者收购所得,其自身更像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因此其自身研发实力也有待考究。除此之外,乐普生物所布局的这些药,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且适应症多为二线及之后,受众亦有限。另外,目前乐普生物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且现金流并不宽裕,后续众多在研管线仍需要“烧”不少钱,这些对于乐普生物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