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商务部: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提高招商质效
5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和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并答
一是举办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商务部积极组团,赴欧美、日韩、新加坡、海湾等一些传统和新兴引资
二是创新打造园区引资场景。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盘活存量资本、新增再投资、引入股权投资,加快绿色、数字和智能化转型,深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创新引资场景。比如,在绿色转型方面,商务部已经会同生态环境部建设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今年6、7月份,将在成都召开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会议,深入探讨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并且对接项目投资。
三是积极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引资。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支持东、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开展联动招商,今年将在投洽会期间举办专门的联动招商对接会,围绕装备制造、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供链,组织东、中、西部经开区协作招商。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周建设: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商务部印发了
现在,先请凌激先生作介绍。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 凌激: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就这个
首先,我给大家通报一下
我先说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由来。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进一步扩大开放。之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从沿海城市向内地拓展,总数从14家增加到54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开放力度、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到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8.3%;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自2016年起,商务部对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实施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国家级经开区实施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也就是说有升的也有降的,起到了激励约束并重的作用。
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部署,要求推进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2024年10月,首批国家级经开区设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家级经开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2025年
我要发布的第二方面就是关于
一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
二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产业聚集度高、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多,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将支持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商业转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制造业发展提质升级、“数实融合”,就是数字和实体经济融合的相关举措,包括支持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发展服务型制造,孵化未来产业,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智能工厂、算力基础设施等。此外,
三是在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四是在要素保障方面,涉及土地、能源、人才、资金等工作,
此外,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
我先就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40多年来,国家级经开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因改革开放而生,为改革开放而“试”,经改革开放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级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归纳一下:
一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外贸外资“第一梯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刚才我也向大家介绍了国家级经开区是我们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国家级经开区先行并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目前,在全部的232个国家级经开区中,共有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2024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国的23.4%和24.5%。例如,大家都熟知的苏州工业园,吸收外资居全国经开区首位,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20亿美元;再如海南省的杨浦经开区,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后,吸引外资快速增长,2024年吸引外资是自贸港成立当年、也就是2018年的13倍。进出口前10位的经开区中,既有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也有位于江苏昆山、浙江义乌等县级市的,比如昆山经开区进出口规模2024年达到5700多亿元人民币,外向型、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十分显著。
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配套优势显著增强。一大批国内外企业在国家级经开区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其中既有行业龙头,也有“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已经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分工明晰、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覆盖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目前,经开区里的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了490万家,其中包括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过1.5万家。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四上”企业吸纳的就业超过2400万人。
三是主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国家级经开区立足比较优势,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合作共建,拓展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腹地,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动力。2024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人民币和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达到了东部地区经开区的67%和74%。同时,众多国家级经开区积极援疆援藏援边,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创新优化管理体制,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国家级经开区持续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精简高效的选人用人、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体制机制。目前,约60%的国家级经开区内设机构数量不超过10个,可为企业提供全流程、高质量的便捷政务服务。同时,国家级经开区与区内的30多个自贸试验区的片区和60多家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具有开放平台的叠加优势,形成了要素流动、权益保护、市场秩序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
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牵头协调落实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 王志斌:
感谢这位
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我们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
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我们着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我们联合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73家,其中43家是国家级经开区。2023年度统计数据显示,73家生态工业园区创造了全国8.5%的工业增加值,而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仅占全国工业排放的5.2%、4.0%、0.8%和1.3%,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全国工业排放水平要低84%,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此外,我们还以全过程污染预防为核心,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筛选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和区域在节能、节水、节材、减污和降碳等方面不断进步,实现源头减量、过程减排、末端治理以及综合利用。
在环评方面,我们依法推进国家级经开区规划环评审查,2024年以来,已经审查了6家国家级经开区的规划环评,对规划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目的就是让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协调起来。我们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选取了16家产业园区开展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其中4家是国家级经开区,组织制定完善试点园区环境准入清单,探索完善排污许可管理。
接下来,我们会持续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标准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修订印发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持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做好国家级经开区规划环评的服务保障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开展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试点。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我们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请问市场监管总局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 彭新民:
谢谢您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关注。国家级经开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可推广的经验。
大家都知道,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涉及部门比较多的事项,部署推动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以企业开办、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迁移登记等涉企“一件事”为重点,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环节更少、周期更短、流程更优、成本更低的服务。比如,原来企业办理跨登记机关辖区迁移时,有的登记机关为了把企业留住,扣着档案不给,影响了企业在全国自由流动。市场监管总局今年2月10日公布了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鼓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结合地区特色和行业特点,聚焦企业和群众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市场监管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具备条件的,积极宣传推广。
当然,优化营商环境除了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积极探索非现场无感式检查,尽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2024年全年上门检查次数与2023年相比大幅减少,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发展上。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去年印发了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断优化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持续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无事不扰,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既保持监管力度又彰显执法温度,以规范化的行政执法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国家级经开区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能否介绍一下国家级经开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 朱冰:
谢谢。这次出台的
首先,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成为所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国家级经开区特别是早期的园区,往往是从荒山、滩涂起步,经过长期发展,大多数现在已经建成了当地最为宜居宜业的区域,集聚了大量经营主体和就业人口,相关情况刚才凌激副部长已经介绍过了。国家级经开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辐射带动周边。举个例子,合肥经开区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推动了100多个产业链配套项目在周边的县市落地,涉及的范围不仅有合肥本市的肥西、庐江和长丰等县,还包括六安市的舒城县。
其次,强化跨区域协同联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合理布局。目前全国232家国家级经开区,遍布31个省,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互补性很强。我们支持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联盟,持续举办了各类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引导东部地区的园区“腾笼换鸟”,支持中西部地区园区“筑巢引凤”。比如,福建宁德东侨经开区与江西宜春经开区合作,推动一批锂电行业核心配套项目由东部地区转到中西部地区落户。
最后是加强园区结对帮扶,支持欠发达地区提升发展水平。我们引导国家级经开区根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开展了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和援疆援藏援边,目前开展的合作项目有将近700个。比如,如皋经开区就向拉萨经开区派驻了挂职干部,传授了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经验。长春汽车经开区支持了新疆吉木乃边合区,在延边地区开展商品车跨境物流运输、检测维修、报关报税服务等业务。宁波、增城东部国家级经开区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国家级经开区结对共建,支持了赣南投资贸易促进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谢谢!
感谢这位
为构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了
在行业企业层面,按照集中编制、集中协调、集中审核的原则,市场监管总局和生态环境部共同推动研制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发布了9项行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结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需求,我部正稳步有序推进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技术规范的研究,先后制修订发布了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碳排放核算与核查指南等8项全国碳市场技术规范,建立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并持续优化相关功能,提升了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产品层面,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
此外,我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今年1月,正式上线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首次发布了297个排放因子,大幅提升了我国碳排放因子本地化水平。同时,还在加快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为经开区和区内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和产品碳足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
接下来,我们会加快完善相关工作体系,健全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发布碳排放统计核算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建立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我们还将组织开展企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足迹管理能力。并且持续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进一步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为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集聚区,对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布局意义重大。请问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谢谢。
国家级经开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兴增长点,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在“一个加强、三个加快”四方面,出台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
第一是“一个加强”,就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拥有超过700家国家级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8.3%。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联动,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区内企业牵头打造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设立离岸创新基地,探索海外研发、境内转化;结合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打通产业验证、规模化生产及检验测试、质量控制等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科研项目申报等各方面服务管理,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个加快”:第一个“加快”就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家级经开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14%,正在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的石化、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如说新乡经开区开发再生纤维等“绿纺”技术,带动打造100多种拳头产品;绍兴柯桥经开区应用智能制造、数码技术改造印染产业,部分产品生产效率提升40%,交付周期缩短一半。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传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需要,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展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招引和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做强链主企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二个“加快”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级经开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海洋装备等多个领域,经常是一个行业、在一家园区就形成千亿级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国家级经开区立足前期的良好基础,继续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同时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持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第三个“加快”是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目前,国家级经开区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创新实践,比如说北京经开区招引、培育了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杭州经开区布局元宇宙、合成生物等产业,江宁经开区打造未来网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加强未来产业的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请继续提问,还有两位
刚才发布人提到,国家级经开区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请问商务部在加强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方面有何具体举措?谢谢。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您所讲,招商引资是国家级经开区的主要功能和职责,商务部在“投资中国”品牌下,正在积极打造“选择经开”的子品牌,连着叫“投资中国—选择经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举办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大家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各地都在迅速恢复对外招商引资。商务部也率先积极组团,赴欧美、日韩、新加坡、海湾等一些传统和新兴引资
二是创新打造园区引资场景。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盘活存量资本、新增再投资、引入股权投资,加快绿色、数字和智能化转型,深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创新引资场景。比如,在绿色转型方面,我们已经会同生态环境部建设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今年6、7月份,我们将在成都召开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会议,深入探讨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并且对接项目投资。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的国际合作,已经和有关国家共建了中德江苏太仓、中德青岛、中奥苏通,还有中法成都、中国瑞士镇江和中国韩国盐城的一批合作产业园。同时,今年9月,我们将在厦门举办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将举办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对接交流活动,与有关国家和外国商协会合作开展有关招商引资活动。
三是积极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引资。近年来,我们积极支持东、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开展联动招商,今年将在投洽会期间举办专门的联动招商对接会,围绕装备制造、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供链,组织东、中、西部经开区协作招商。同时,这几年商务部每年在广西和云南轮流举办沿边临港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对接会,支持东部经开区和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到沿边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同时,也邀请了中部和西部的经开区积极参与。
此外,我们还在开展经验交流和业务培训,总结推广招商引资的优秀实践案例,交流营商环境建设经验,提升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水平,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队伍能力建设。谢谢。
国常会要求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请问有何支持政策和配套举措?谢谢。
谢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开放平台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这次
首先在土地要素方面,目前部分国家级经开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些国家级经开区土地开发已经接近饱和,园区建设和企业的投资扩产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第二是在人才要素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点多面广,需要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我们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在全球范围招引高层次人才,并且为这些外籍人士在工作就业、落户、就医、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也支持通过产教融合、“双元制”试点等方式培养产业技能人才,促进人才需求供给的有效对接。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江苏省,他们发挥了德资企业的集聚优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开展了“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个方面是在资金要素方面,允许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