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宣布折让13.8%配股+控股股东减持,微创机器人-B为何“流血式融资”?
2023年和2024年,公司的研发成本分别分5.69亿元、3.09亿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的亏损也给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带来一定的“蝴蝶效应”。
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微创机器人的总资产为12.79亿元,总负债为10.21亿元,计息借贷总额为6.35亿元。期内,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为80%,而于2023年12月31日为65%。此外,期内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98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12亿元,手上“闲钱”并不充裕。
可以看到,虽然微创机器人2024年业绩展现强劲增长,但公司仍深陷于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与公司战略扩张的矛盾之中。
行业回报周期长,“流血式融资”不得不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对于微创机器人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产商业化加速推进,进口替代确定性强,显然为其带来较多成长空间,但市场竞争与技术差距亦让其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以商业化成熟度较高的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为例,国内市场基本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随着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达芬奇的垄断被逐步打破。
不过,随着手术机器人多应用场景落地、叠加
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国产替代确定性强为微创机器人等企业带来确定性机遇,但技术差距、市场竞争等因素亦对该公司持续上行带来一定阻力。
据相关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装机总量为9539台,2024年第四季度又增加493台,截至目前全球装机总量首次破万,达到10032台,公司技术成熟度和医生使用习惯形成一定壁垒。虽然2024年国内腔镜市场国产化率约50%,微创居国产第一,但订单量仍低于达芬奇。
而除了与国外龙头存有一定技术差距之外之外,微创机器人也被国内同行追赶,即精锋医疗、康多等企业加速商业化,价格战进一步加剧。
此外,叠加手术机器人长回报周期,微创机器人长期亏损的表现也促使公司商业模式受到一定挑战。据悉,手术机器人依赖“设备销售+耗材服务”模式,但设备入院需经历医院预算审批、配置证获取等流程,耗材收入增长缓慢。例如,2024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仅发放181张,达芬奇占据主要份额。
从上述行业表现,不难看出,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规模应用的关键阶段,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推动市场高速增长。然而,高研发投入、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及商业化效率低下仍是主要挑战。
由此,这对于“盈利难”的微创机器人来说,配售的核心动因是行业高投入、长回报周期与公司财务困境的双重压力。短期内,配售融资是维持运营和扩张的必要手段;长期来看,其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海外市场突破、国内配置证政策红利释放及商业化效率提升。然而,频繁融资可能导致估值承压,需警惕市场信心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