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特艾弗网络科技

头条

水利部:将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

时间:2025-07-04 12:20 浏览:

  7月4日,国新办就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发布会上表示,水利部将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特别是像四川引大济岷、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等联网补网的重大水利工程。推进各层级水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关锡璠表示,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水利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政策,明确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各自支持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平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支持范围扩展到新建中型灌区、中型引调水等工程类型,并将中型工程的中央投资支持比例提高到大型工程的同等水平。截至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水利领域年度中央投资全部下达完毕。

  国新办就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现在,先请陈敏先生作情况介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对水利事业和江河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江河哺育生命、支撑发展、承载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江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为江河保护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多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应对大江大河大湖多次严重洪涝灾害,保障了大旱之年城乡供水安全,守护了河湖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节水观念、意识、措施明显转变;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越来越多河湖恢复生命、实现休养生息。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依然是江河治理难度最大、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同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6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要求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水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要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洪涝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灾害风险加大,防风险保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就是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贯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着力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系统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

  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就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健全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蓄洪、滞洪、泄洪、排洪等综合措施,增强对洪水的主动调控能力。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优化气象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增强雨水情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构建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增强极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的应对处置能力。同时,依法加强蓄滞洪区管理和水库库容管理,留出行洪排涝通道和蓄滞洪空间。

  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特征明显。大家知道,南方进入汛期后遇到了第一号台风“蝴蝶”,现在全国都进入了主汛期。截至今天早上8点,累计已经有329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个别地方极端强降雨引发山洪、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水利部围绕着“四不”目标,就是人员不伤[*]、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水利部围绕这“四不”目标,重点部署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旱灾害防御各项责任制,特别是针对小型水库等薄弱环节,指导督促地方逐库落实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二是入汛以后滚动加密雨水情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三是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依托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滚动开展洪水演进数字推演,迭代优化调度方案,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四是抓好重点环节防御措施,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严格落实人员转移“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5个关键环节的责任和措施;强化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做到险情抢小、抢早、抢住;强化中小水库安全度汛措施,确保水库不垮坝。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

  江河保护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这个问题请吴文庆总规划师来回答。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

  江河保护治理涉及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必须综合施策、系统谋划、整体性推进。为此,

  完成好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张祥伟司长来回答。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 张祥伟:

  谢谢你的提问。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决策部署以来,社会各界一直非常关心国家水网建设,这次

  首先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经累计调水突破8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85亿人,这个工程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同时,我们大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这个工程是2022年开工建设的。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部门间、流域上下游间的联动,协同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再有,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骨干输排水通道,另一方面是重大调蓄结点。在骨干输排水通道方面,2022年以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一期、引汉济渭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新增年调水量124.8亿立方米;新开工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12项重大引调水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年调水量142.3亿立方米。在重大调蓄结点方面,西江大藤峡、新疆大石门等24座大型水库建成运用,新增供水能力34.6亿立方米,新增防洪库容26.6亿立方米。另外,新开工黄河古贤等31项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49亿立方米,新增防洪库容36.7亿立方米。

  同时,系统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新开工海南昌化江水资源配置、青海柴达木水资源配置一期等一批省级水网骨干工程。新建安徽怀洪新河、广西下六甲、湖南梅山等72处大中型灌区,对19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1亿亩。积极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完成了6.3万处农村供水工程,提升3.4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

  水利部将认真贯彻落实

  刚刚介绍到,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江河保护治理,亲自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调指出,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需要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防汛抗旱带来严峻挑战,需要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我国是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可能大家也感受到了。需要加快江河保护治理,构建现代化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牢牢把握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主动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修复保护河湖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经济社会用水超过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需要加强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修复保护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第三,我国的国情水情,决定了需要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工作。我国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需要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以流域为单元,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就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这个问题请祥伟同志回答。

  刚才我跟大家汇报了,国家对水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就包括防洪、供水等流域骨干工程。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十四五”规划正在具体部署安排,可以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锡璠司长回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 关锡璠:

  谢谢。重大水利工程是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提升防洪减灾和供水灌溉能力,修复治理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机制跟着资金走,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的支持和改革力度,推动工程高站位谋划、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运行。

  在项目谋划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领域“两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内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四川向家坝二期等大中型灌区,广东黄茅峡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浙中水资源配置等大中型引调水,以及洞庭湖重点垸堤防等长江流域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分别组织编制中小河流治理、区域排涝能力、水生态治理修复、水文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实施方案,自上而下谋划好相关重点建设项目。

  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水利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政策,明确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各自支持领域。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平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支持范围扩展到新建中型灌区、中型引调水等工程类型,并将中型工程的中央投资支持比例提高到大型工程的同等水平。截至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水利领域年度中央投资全部下达完毕。

  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深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二是及早下达中央投资,保障年度建设需求,推动工程顺利建设。三是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建设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四是强化工程运行管护,及时开展维修养护,促进长期稳定发挥效益。谢谢。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张祥伟司长来回答。

  谢谢工人日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从全国来看,与2015年相比,我们可以从几个数据看到这个变化,地下水超采的省份由21个降到了18个,超采量减少31.9%,超采区面积减少6.8%,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从华北地区来看,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超采量较2015年减少85.8%,超采区面积减少32.8%,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98.9%。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了3.19米、深层地下水位回升了8.46米。比如,北京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了复涌。

  水利部将认真落实

  一方面,根据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形势变化,谋划制定新一轮综合治理方案,在已有治理工作基础上,提出地下水压采、回补和河湖恢复面积等具体目标,从节水、产业结构调整、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方面采取措施,压减超采量,填补亏缺量,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确保正常来水年份地下水水位不降低,力争实现地下水水位持续稳中有升。

  另一方面,加强其他超采区治理,持续推进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辽河流域、黄淮地区、汾渭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麓及吐哈盆地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缓解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

  我们

  这个问题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关锡璠副司长来回答。

  谢谢提问。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资源既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

  请继续举手提问,还有两位

  节约用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请问,目前我国节水水平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谢谢。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来回答。

  谢谢这位

  从2024年用水结构上看,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约62%,与2014年相比,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30提高到0.580;工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约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58立方米降至25立方米,规模以上的火电、钢铁、石化、造纸、纺织五大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约14%。同时,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由2014年的60.7亿立方米上升到超过230亿立方米,再生水成为北京、天津、西安、大连、青岛等城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城市杂用、生态环境等领域。

  

  我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量多了、水质好了,今年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了过流。请问按照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大家都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近年来,水利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了母亲河复苏行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重点选取了88条母亲河,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加强水资源调度、强化生态流量泄放等措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这88条母亲河中,79条是河流、9个是湖泊,目前79条河流里74条全线条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9个湖泊生态水位流量有效保障,大家熟悉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年全线贯通,海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刚才您提到的西辽河断流了27年,今年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了全线过流。

  下一步,水利部将认真贯彻

  第一方面,抓好母亲河复苏行动。全面完成88条母亲河复苏目标任务,希望全部贯通。制定母亲河复苏标准,加快建立地市级以上母亲河复苏行动名单,逐河湖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保护方案,在更大范围推动母亲河复苏。

  第二方面,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河湖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才能维系自身的生态系统健康,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态流量、生态水量。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人与河湖“争水”现象。今年6月,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了

  第三方面,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在母亲河复苏中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指导各地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河道采砂监管,纵深推进清理河湖库“四乱”问题,也就是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四方面,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持之以恒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