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充气式游乐设施事故频出背后:生产运营漏洞多,急需强制性国标
经营充气式游乐设施需提供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和合格证书;如果是经营涉水类的充气游乐设施,还需去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分别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
澎湃新闻实地调查了多地充气城堡后发现,实际上开办这样的游乐设施较为随意。一些商家不仅未按照《规范》完善游乐设备的锚固系统和防风系统,在被问到需要办理的经营资质时也语焉不详。多数受访生产厂家表示,只需要取得场地许可,不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额外资质。一个受访者直言,“只要不是大规模的设备,就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现在是一个人情社会,只要你签订场地合同就好”。
西部某地一家儿童游乐场拥有一个气垫泳池以及一个占地面积约为50㎡的充气城堡。澎湃新闻城堡四周并无锚固系统,仅左、右、后方系有重量未知的石块起固定作用,且石块重量明显远小于《规范》要求。此外,距离充气城堡后方不到10米处即有一处高坡,如遇大风天气,游乐设施则很有可能面临坠落的风险。
澎湃新闻从当地政府服务中心得知,经营充气式游乐设施原先需在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登记备案,现今相关手续办理业务已移交至区行政审批局负责,更为详细的手续需要经营者线下前往政务大厅综合窗口办理咨询。
炎炎夏季,在各类型充气式游乐设施中,气垫游泳池尤受追捧,如何保证其水质安全也是重要一环。对此,一家水循环设备生产厂告诉澎湃新闻,“一般需要四到五天换一次水,如果使用水循环设备,可以一个夏天都不换水”。
澎湃新闻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去过的充气式水上乐园水脏,并分享防止造成细菌感染的技巧;也有网友指出,部分水上乐园的安全措施不到位,暑期出行还需多加防范。
以四川遂宁为例,在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上,澎湃新闻检索到两家遂宁当地充气式水上乐园的评价信息,最新评论表示“水质差到没办法”“特别特别脏”“回家后身上痒得不行”。
澎湃新闻了其中一家水上乐园负责人,对方表示每日结束营业后都会对池水投放消毒药物并清理污物,在营业时也有水循环系统实时补充新水,过滤污物。“网上他们说的那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那几天人太多了,过滤器来不及过滤;这几天人比较少,水质都是比较好的。”他同时表示,并没有规定游玩人数上限。
一般而言,如果经营涉水类的充气游乐设施,需去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遂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第七条标明,卫健委需“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对此,遂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其主要负责饮用水水质的监管,“这类水质监管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但疾控中心可以协助水质监测工作”。
监管存在空白,专家建议出台强制性国标
2019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的《充气式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国家标准,针对充气式游乐设施的特点,提出了风险评估、围墙、场地要求、游戏者数量、紧急情况处理、安全标示等多项技术要求。
不过,有专家指出,《充气式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属于推荐性国标,并非强制施行,因此在监管方面留下了漏洞,这也是充气乐园的生产和经营暂时难以得到有力规范的原因之一。
此外,其覆盖范围也存在盲区。澎湃新闻《充气式游乐设施安全规范》清楚地标明“本标准不适用于水上充气式游乐设施、涉水充气式游乐设施”。澎湃新闻就充气式水上游乐设施的安全规范问题致电某地工商管理部门,被告知生产厂家需持有《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而经营者需向公安部门申请《特种行业许可证》。
但查询《特种设备目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可知,纳入其中的是“用于经营目的,承载乘客游乐,设计最大运行线m/s,或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者等于2m的载人大型游乐设施”,比如游乐场内人们熟悉的飞行塔、摩天轮等,都需要接受定期强制检验。
对此,有律师接受媒体时称,即便有些充气城堡的体积较大,在法律层面也尚不属于“大型游乐设施”的范畴。显然,部分小型充气式水上游乐设施更是不在其列。对于不属于特种设备、没有办法纳入严格监管范围的一些充气游乐设施,如果质量、高度、体积达到了或接近于能够纳入到特种设备监管范围内,其实应当参照特种设备进行管理,包括登记注册事先审查、定期检验、事中督促等。如果达到一定年限,就应该强制报废。
“相关领域立法空白或标准缺失,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执法依据不足的尴尬。”专家建议,应尽快将相关标准规定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