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IDC:2025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达到547万台 同比增长26.8%
IDC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达到547万台,同比增长26.8%。作为阶段性动力模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与增程式的占比趋于稳定,分别为27.6%与10.6%。纯电车型总量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34.7%,增速与2024年相比有所提升。
在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过程中,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电池技术的迭代速度成为决定产业渗透率突破的核心变量,将在短期维度上对新能源在乘用车市场新车中的占比形成推动。
充换电基础设施覆盖密度、技术水平、运营效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中国充换电网络建设呈现出“超充引领、换电补充、慢充兜底”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基础设施的协同性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充电速度作为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指标,其技术演进呈现出清晰的阶梯式发展轨迹。2C、3C、4C、5C的迭代不断贴合于用户理想的用车与充电模式,使新能源汽车的补能体验逐步接近甚至超越燃油车。2C与3C快充技术作为当前市场的主流配置,已基本解决了日常通勤的补能需求。4C乃至5C超充更是在充电效率上实现了显著突破,有效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使新能源汽车的适用范围从城市通勤扩展到跨城出行。
与此同时,固态电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将在未来的3-5年重塑动力电池的性能边界。全固态电池与当前主流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将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循环寿命等方面取得全方位提升,在实现上千公里续航的同时,进一步缩短新能源车的充电时间。在安全性方面亦将规避热失控、燃爆、漏液等风险,提升用户对于新能源车的使用信心。
从产业化进程来看,固态电池的发展呈现出 半固态先行、全固态跟进 的阶梯式推进态势。全固态电池的发展路线包括硫化物路线与氧化物路线等,充分覆盖从高端至中低端车型对于储能元件的多样化需求。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将为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积累实践经验,并完善供应链。
此外,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将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轻量化发展。由于单位体积的能量存储量大幅提升,未来的移动充电车、储能充电站等新型补能设施将更加小型化、灵活化,可快速部署到偏远地区或应急场景,进一步完善充换电网络的覆盖范围。
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完善与电池技术迭代之外,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的另一核心动力。智能化功能降低了新能源车的使用门槛,并使更加多样化的用车场景成为可能,进而推动乘用车市场整体的增长。IDC预测,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接近2,4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16.2%。
智能化已成为新能源车渗透率增长的重要催化剂。IDC数据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车中,OTA功能前装占比超过90%。在用户探索智能化用车场景的过程中,OTA将使车机不断贴合于用户新的需求场景,持续增强智舱、智驾功能的使用粘性,加速用车场景创新的迭代速度
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表示,AI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重塑着乘用车市场从设计、生产到消费者购车、用车之间的各个环节,产业链模式由垂直整合转向生态开放。智能座舱由简单的功能集合向复杂场景下的功能联动发生转化,智能化与电动化协同发展、共同迭代,为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提供不竭动力。